餐饮食材网 风味食品

家乡的美食软兜长鱼

餐饮供应链:风味食品
食客: (4319)
食材: (22)
0

苏北的晨光总裹着层薄纱似的雾,天刚蒙蒙亮,河汊里的水还静着,像没磨开的铜镜,映着云影,也映着岸边人家飘起的淡青炊烟。风掠过芦苇荡,叶子轻轻晃,连带着那烟也晃,像从土里钻出来的念想,缠得人心尖发软。就在这片水网绕着的地方,藏着道能勾着人魂的菜——软兜长鱼。 

“软兜”听着温吞,做起来却要实打实的功夫。既不是咕嘟炖烂的粗活,也不是热油猛炸的张扬,全靠掌勺人的指尖准头和对火候的拿捏,把黄鳝的鲜气都熬进菜里,吃着竟像嚼着句舌尖上的诗。这菜是水乡给的念想,是日子磨出来的味道,更是人和这片水土、和老记忆最亲的搭话。

黄鳝生在泥里、长在水里,却半点泥腥气都不带。钻在湖底的水草间,吸着水的灵气,等到夏秋之交,湖水清透,它也长得最肥。老渔民天不亮就撑船出去,把竹篓轻轻放进水里,等日头刚冒尖,篓里已是蹦跳的活物。挑鳝鱼也有讲究,得要拇指粗、浑身乌亮的,太小没味儿,太大肉就老了。拎回家用清水养上大半天,让它吐尽肚子里的脏东西,再拿竹筷从鳃里穿进去,一手捏着筷,一手顺着脊背一划,三根手指轻轻一捋,银白的鳝肉就像绸带似的滑下来,切成寸段,这就是“软兜长鱼段”了。

这菜的魂全在这“兜”字上。铁锅烧得发红,猪油化开来,蒜瓣扔进去一爆,金黄油亮的,香味立马飘满屋子。鳝鱼段一进锅,“滋啦”一声响,像春天第一声惊雷,刚卷起来又马上舒展开来。翻炒也就几十秒的功夫,调好的酱汁紧跟着淋进去——酱油、料酒、糖、高汤,比例没个准数,全凭掌勺人几十年练就出来的手感。最后勾层薄芡,汤汁裹住每根鳝鱼段,油亮亮的像披了层绸缎。刚出锅时热气直冒,蒜香直往鼻子里钻,鳝鱼段软得没骨头,一进嘴就化了,鲜味儿一层叠一层地在舌尖上散开,连余味都绕着嗓子转。 

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祖母准要亲自做这道菜。她不认字,却记牢了每样调料的分量、每步火候的大小。灶火把她的脸映得通红,她站在灶台前,手里的锅铲翻得又快又稳,那神情不像是炒菜,倒像在做件要紧的事。“软兜长鱼就得‘快、准、稳’,火大了肉老,火小了带腥,差一秒都不行!”她常这么说。我蹲在灶边看,听着锅碗瓢盆撞出的声响,竟觉得比唱歌还好听。菜端上桌子,父亲总会夹一筷子放进我碗里:“这是水里的龙肉,吃了聪明!”那时候不懂什么龙肉,只知道那鲜味儿,吃着能让人想掉眼泪。

后来,我离开家去读书,长大后,旅游也走了不少地方,吃了不少有名的菜,可总是在深夜,会突然想起家乡的那口鲜。有一年的冬天夜里,我在外地的房间里煮面,闻到自己倒的那点蒜香,突然就想给母亲打电话。她在电话里笑:“想吃了?等你回来妈给你做!”可我知道,母亲没真正学会这道菜——那是祖母独有的手艺,跟着祖母走了,成了我心里再也复制不出来的味道。

软兜长鱼哪里只是道菜?它裹着水乡的温软,裹着亲人的温度,也裹着日子的重量。在苏北,好多人家的年夜饭桌上,必定有这道菜。它不显眼,却少不得,就像家里那些默默做事的亲人,把爱藏在日常里。它总在提醒我,不管走多远,总有一口味道能把我拉回去——拉回故土,拉回童年,拉回那个炊烟飘、灶火红的清晨。 

这菜的意境,像极了一幅水墨画。你看那鳝鱼段,软得像丝,却经得住烈火炒;你看那蒜瓣,黄得像玉,却甘愿当配角;你看那汤汁,浓却不腻,亮却不浮,就像家乡人的性子——看着软,心里有劲儿,不咋说话,却藏着真性情。它不像川菜那样辣得热闹,也不像粤菜那样做得精致,就安安静静躺在白瓷盘里,用最实在的样子,讲最真的感情。 

我曾看过一则旧闻:1949年开国大典后的“开国第一宴”上,就有软兜长鱼。当时的主厨是淮安的老厨师,用的是洪泽湖的野生黄鳝,细细烹制。那一桌菜,招待了中外客人,也把苏北的味道,端到了历史的餐桌上。一道菜竟能跨过这么多年,成了时代的见证,它不只是嘴里的记忆,更是刻着文化的记号,是这片土地和人一起写的故事。 

现在,洪泽湖的水还很清澈,可野生黄鳝越来越少了。好多餐馆用养殖的鳝鱼,吃着口感差不多,却少了点野地里的灵气。老厨师常说:“现在的鳝鱼,没了湖水的劲儿,多了饲料的味儿!”这话里,有可惜,也有无奈。工业化的步子快,传统手艺在效率面前,一步步往后退。可总有些人,守着老灶台不肯走,守着“慢工出细活”的念头。他们在烟火里熬着,不是为了出名赚钱,只是不想让老记忆断了档,不想让老味道没了根。

有一次,我特意去一家老饭店点这道菜。店主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师傅,头发白了,手背的青筋鼓着,可一拿起锅铲,眼睛立马亮了。他跟我说:“我做了一辈子软兜长鱼,没一天敢糊弄。客人吃的是味道,我做的是良心!”说话的时候,锅里的鳝鱼段正滚着,油亮亮的,香味飘得满屋子都是。那一刻,我才懂得:真正的美食,不只是食材和手艺凑一起,更是人心和时光慢慢熬出来的。 

家乡的美食软兜长鱼

软兜长鱼,倒像极了人生的样子。看着软,其实韧;看着普通,其实藏着深滋味。它不抢风头,却能在岁月里留下印子。我们每个人,不就像在命运的河里游着的黄鳝吗?经了刮洗、翻炒、烈火炼,最后在生活的铁锅里,熬出自己的味道。有人急着成,火太猛,反倒丢了本味;有人怕这怕那,火不够,除不掉身上的“腥气”。只有那些懂节奏、知分寸的人,才能在热热闹闹的世界里,守住心里的软和鲜。

故乡的美食,从来不是只用来填肚子的。它是勾着记忆的桩,是拴着情感的线,是传着文化的一点光。每次,我在外地街头闻到蒜香,心里就会泛起涟漪——那涟漪是洪泽湖的波光,是祖母灶台上的火光,是童年巷口的夕阳。软兜长鱼早不是一道菜了,它成了种念想的象征——敬着这片土地,想着老传统,恋着家里的人。 

现在,我写东西累了,就泡杯清茶,闭着眼想着那口鲜。茶烟飘着,思绪也飘着,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清晨:湖面静得像面镜子,渔舟轻轻晃荡,祖母在灶台前忙,父亲在桌边笑,我在一旁盯着锅,等着第一口热菜。那画面安安静静的,暖得像幅不会褪色的画,藏在我心里最软的地方。

软兜长鱼,兜住的哪里只是鳝鱼?是时光,是乡愁,是心里最软的那部分。它总在说,现在的日子太快,可总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慢下来细细品尝。就像那口鲜,不怎么张扬,却能记很久;不怎么浓烈,却能刻在心上。它在舌尖上待不了多久,可在心里,能留一辈子。

家乡还在,烟火没凉。只要还有人记得这味道,只要还有人愿意为它点起灶火,故乡,就从来没真正走远!

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餐饮食材供应链/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当餐网中央厨房、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饭堂承包、配餐送餐等业务;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农贸市场、厂企饭堂、冻品批发、预制菜、餐饮门店等客户;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冷冻食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冷链食品、餐饮连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当餐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餐网

当餐网链接地址: http://dangcan.com/shipin/4090.html

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
当餐评论列表:
empty

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