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食材网 当餐市场餐饮头条

香港餐饮“冰火战”老字号关店潮与内地品牌突围记

餐饮供应链:餐饮头条
食客: (4421)
食材: (28)
0

餐饮网获悉,2025年的香港餐饮市场,正上演着一场极致的“冰与火对决”——

一边是近300家店铺半年内接连关闭,金装炖奶佬、海皇粥等老字号黯然退场;另一边是太二酸菜鱼、霸王茶姬等内地品牌强势抢滩,其中太二更以单品类2024年狂揽44亿营收,成为现象级案例。

 

这场洗牌背后,是香港本土与外来品牌创新的多重博弈,也藏着香港餐饮的生存密码与转型方向。

香港餐饮“冰火战”老字号关店潮与内地品牌突围记

香港餐饮行业:

在成本与变局中挣扎的老牌江湖

1.现状:关店潮与抄底热并存的分裂图景

香港餐饮正经历近十年最严峻的寒冬。2025年上半年,全港近300家店铺关闭,其中七成是餐饮商户。

但寒冬中藏着新机,内地餐饮品牌正集体“抄底”以瑞幸咖啡、蜜雪冰城、太二酸菜鱼的等50个内地品牌在港开出200家门店,从火锅到茶饮全面渗透,甚至连兰州拉面也在近期于香港开设首家境外店。

香港餐饮“冰火战”老字号关店潮与内地品牌突围记

这种分裂源于消费力的结构性转移。港人北上消费成日常,一顿50港元的香港快餐,在深圳能享受到豪华猪脚饭配奶茶;而内地赴港游客人均消费力下滑,进一步加剧了香港本土餐饮业的疲软。

2.口味分类:传统根基与外来新潮的融合碰撞

香港餐饮口味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本土核心派:以茶餐厅、粤菜酒楼为代表,承载港人日常饮食需求。茶餐厅的菠萝油、云吞面单价50-80港元,是本地客流的基本盘;高端粤菜酒楼则瞄准商务宴请,人均消费可达500港元以上。

国际融合派西餐、日料、东南亚菜占据中高端市场,尤其是中环、金钟等商务区,人均200-400港元的异国料理店密集分布,满足外籍人士与年轻群体的多元需求。

内地新锐派川菜、湘菜、茶饮等品类近年快速崛起。从太二的酸菜鱼到农耕记的湘菜,还有蜜雪冰城的9港元柠檬水霸王茶姬的奶茶,内地口味正填补香港餐饮的细分空白。

香港餐饮“冰火战”老字号关店潮与内地品牌突围记

3.竞争格局:新旧对决与同质化内卷

香港餐饮市场呈现“本土退守、外来混战”的态势:

本土品牌困境:老字号受困于模式僵化与成本高企,金装炖奶佬因无力应对租金上涨闭店,海皇粥因拒绝电子支付流失年轻客群。

即便坚守的品牌也竟然出现“压缩服务提升翻台率换生存”的恶性循环,如要求客人30分钟内用餐完毕,反而进一步流失客流。

内地品牌分化:头部品牌凭借标准化运营快速破局,太二、海底捞稳居热门榜单;但也有盲目跟风者折戟沉沙,例如:柠季、Fufuland等品牌入驻沙田新城市广场仅3个月时间便因水土不服暂停营业。

而且,内地品牌的加入,也会导致同一赛道内卷加剧,旺角500米内聚集喜茶、茶百道等十余茶饮品牌,竞争白热化。

香港餐饮“冰火战”老字号关店潮与内地品牌突围记

4.成本因素:租金与人工之痛

租金:旺角弥敦道,124平方米商铺月租高达18万港元,每平方米租金1451港元。

甚至还有65平方米(700平方呎)的商铺月租高达15万港元每平方米租金2307港元——如果蜜雪冰城租下这家店,光是月租就相当于每月要卖出166669港元柠檬水按每天14小时营业计算,每小时要卖出40杯

人工困局:2025年第二季度香港餐饮业平均月薪达19395港元,海底捞楼面人员薪资1.7-3.5万港元,兼职时薪更是高达50-60港元。一家20人规模的餐厅每月人工成本超60万港元,叠加租金后,两项开支占总成本比例高达50%。

更棘手的是人力缺口,本地年轻人不愿从事餐饮行业,多数本土品牌门店依赖中老年人支撑进一步导致缺乏服务活力

5.政策托底:施政提出补贴

为缓解行业压力,香港政府推出多项扶持政策2025施政报告提出11项帮扶中小企业措施,包括——

  1. 豁免2025年11月至2026年10月的小贩及食肆牌照费,减轻中小商户前期投入;

  2. 减收非住宅用户50%水费与排污费,每户每月上限分别为1万和5000港元;

  3. 推出清真认证资助计划,补贴认证费用的50%(最高5000港元),助力餐厅拓展穆斯林客群等等。

6.内地品牌冲击鲶鱼效应

内地品牌的入港潮,给香港餐饮带来颠覆性冲击

模式降维打击:凭借中央厨房体系,内地品牌原料成本仅为本地店的35%,太二更是将食材损耗压至2.3%;美团等外卖平台入局后,以30分钟送达、低价配送费倒逼本地平台升级。

价格与体验重构:蜜雪冰城9港元柠檬水比港式茶餐厅便宜一半,太二通过“红袍派利是”等本土化营销引爆社交网络,对比之下,坚守现金支付、服务僵化的老字号显得格格不入。

全球化效应:内地品牌多将香港视为出海试验场,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将香港经验复制到东南亚

香港餐饮“冰火战”老字号关店潮与内地品牌突围记

太二酸菜鱼:逆势破局样本

在近300家店倒闭的寒流中,太二酸菜鱼以“内地品牌”身份逆势崛起,连开5家门店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精准踩中了香港餐饮的破局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太二于2024年所有634家门店总营收达44亿元人民币。

1.赛道精准:切中品类空白

香港酸菜鱼品类长期缺乏强势品牌,多数餐厅仅将其作为配菜,口味偏淡且用料随意。

太二抓住这一空白,以“极致单品”策略突围。每年投入研发优化汤底,实现“酸辣爽嫩”的稳定口感,同时针对香港市场微调辣度,推出“微辣版”招牌菜,既保留川味精髓又贴合本地口味习惯。

这种“小众品类做深”的打法,避开了与茶餐厅、粤菜酒楼的直接竞争,快速建立品类认知。

香港餐饮“冰火战”老字号关店潮与内地品牌突围记

2.运营创新:传统与新潮结合

太二深谙香港消费文化,将内地成熟运营经验与本地传统结合

本土化营销:借鉴茶餐厅“派利是”传统,让服务员身着红袍发放优惠券与抽奖券,首周社媒曝光量突破500万,低成本实现用户裂变传播。

效率提升:采用“少菜品种类+快速翻台”模式,菜单仅保留10余款菜品,既降低供应链复杂度,又将翻台率提升至行业3倍以上,变相摊薄租金与人工成本。

3.成本控制:政策与供应链双轮驱动

政策红利:利用香港进口关税较内地低15%的优势,大幅降低酸菜、辣椒等原料成本;借助零关税政策,将香港门店作为全球供应链枢纽,辐射海外市场。

供应链优势:引入内地成熟的中央厨房配送体系,食材统一加工后直送门店,损耗率仅2.3%,远低于香港餐饮平均10%的损耗水平,单店每月节省成本超10万港元。

香港餐饮“冰火战”老字号关店潮与内地品牌突围记

当餐结语:

太二的成功并非个例,而是香港餐饮转型的缩影能给到香港餐饮创业者很好的启示:对本土品牌而言,需要放下“傲慢”,学习内地品牌的标准化运营与数字化能力;对内地入港品牌来说,需摒弃“复制思维”,像太二那样深耕品类空白、做好文化融合。唯有将“效率优化”与“本土适配”结合,才能找到生存密码。

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餐饮食材供应链/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当餐网中央厨房、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饭堂承包、配餐送餐等业务;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农贸市场、厂企饭堂、冻品批发、预制菜、餐饮门店等客户;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冷冻食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冷链食品、餐饮连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当餐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餐网

当餐网链接地址: http://dangcan.com/canyin/5674.html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
当餐评论列表:
empty

餐饮食材网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