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食材网 当餐市场

餐饮用糖行业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餐饮供应链:当餐市场
食客: (6327)
食材: (28)
0

全球餐饮用糖市场正处于结构性变革的关键时期,健康化与功能化成为主导趋势。2024年,全球餐饮用功能糖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将保持稳定增长(复合年增长率约8.3%)。中国市场随着"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推动及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功能糖、代糖等细分领域呈现爆发性增长,其中无糖饮料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600亿元。本报告从国内外市场需求演变出发,通过数据分析、案例解读及可行性论证,为创业者与投资者提供务实、可量化的策略建议,把握餐饮用糖产业升级中的投资与创业机会。

品类发展现状与规模

餐饮用糖行业正经历从传统蔗糖主导到多元化、功能化产品结构的转变。根据市场调研数据,2024年全球餐饮用功能糖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级人民币,中国市场同样达到百亿规模,且增长态势显著。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总规模有望突破新高,复合年增长率(CAGR)维持在6%-8% 之间。这一增长主要受到健康饮食趋势的推动,尤其是在饮料、烘焙及食品加工领域,低糖、无糖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

从产品结构来看,餐饮用糖已分化为三大主流方向:传统食糖功能糖(包括低聚糖、菊粉、糖醇)和替代甜味剂(包括天然代糖与稀有糖)。其中,替代甜味剂市场表现尤为抢眼,2024年全球替代甜味剂市场规模已达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0亿元),预计到2031年将增长至73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3%。天然代糖如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因"清洁标签"和"天然来源"的特性,市占率快速提升,而人工代糖因健康争议增长放缓。

从区域市场来看,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餐饮用糖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国内功能糖市场以糖醇、菊粉和寡糖为主流产品,下游应用集中于饮料和食品领域。同时,消费者对"减糖"需求强烈,推动无糖饮料市场快速扩张——2023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已超4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600亿元。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是国内食糖消费的主要区域,消费占比超过60%。

表1:全球与中国餐饮用糖细分市场增长对比

品类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 2030年预测规模 年复合增长率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
传统食糖
1300亿美元(全球酥糖类)
1500亿美元
6.5%
约250万吨(年销量)
功能糖
未细分
未细分
未细分
百亿元级
替代甜味剂
39亿美元
73亿美元
8.3%
无糖饮料2025年达600亿元

餐饮用糖行业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优势与潜力分析

餐饮用糖产业在健康消费趋势下展现出多维度的优势与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健康趋势驱动市场增长:全球范围内,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引发的控糖需求已成为食品饮料行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消费者对低糖、无糖产品的偏好持续强化,推动替代甜味剂市场以8.3% 的年复合增长率稳步扩张。在中国,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落地,政府对高糖饮食的健康风险关注度提升,相关政策间接助推了低糖食品饮料的发展,为功能糖和代糖创造了广阔市场空间。

  • 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制糖技术的进步为行业赋能,促使产品向更健康、更纯净的方向发展。以甘汁园为例,该公司先后引进碳化脱硫技术开发"双碳白糖",并联合多所高校研发"纳米陶瓷膜"过滤技术,推出黄金砂糖。这类技术革新在降低二氧化硫残留(达到欧盟标准的1/3)、保留甘蔗天然营养的同时,也实现了制糖过程的绿色减排。此外,糖企还与食品饮料品牌合作,将功能性糖类应用于更多场景,如0蔗糖AD钙奶中添加低GI塔格糖和益生元。

  • 替代产品发展潜力巨大:天然代糖和稀有糖作为替代甜味剂中的新兴品类,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天然代糖目前市占率快速提升,而阿洛酮糖、塔格糖等稀有糖类尽管受限于技术成本,目前市场规模较小,但其在口感、健康效益方面的优势已受到业界关注。部分企业已布局相关研发,试图通过技术突破降低成本,抢占市场先机。

  • 产业链协同效应增强:从上游原料供应到下游食品饮料制造,餐饮用糖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日益密切。上游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与下游品牌合作开发定制化糖解决方案,如甘汁园为蜜雪冰城、丽思卡尔顿酒店、老乡鸡等企业提供黄金砂糖等产品。这种跨界合作为糖企带来了更稳定的订单和更广阔的市场通道。

劣势与挑战分析

餐饮用糖行业虽前景可观,但依然面临一系列发展痛点与挑战,需引起创业者与投资者的重视:

  • 成本与价格压力:功能糖、天然代糖的生产工艺复杂,技术投入大,导致产品成本高企。如甘汁园在引进碳化工艺和设备时,需要独自承担全部资金投入,面临较大投资风险。同时,稀有糖类因技术成本高,目前在市场中占比仍较低。此外,原材料价格波动也是行业普遍面临的风险,据行业报告指出,食糖产业长期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对企业盈利能力构成挑战。

  • 消费者认知与接受度:消费者对代糖产品的安全性仍存疑虑,尤其是经过健康争议的人工代糖如阿斯巴甜等。同时,部分功能糖和代糖在产品口感上与蔗糖存在差异,带来"金属味"或"后苦味"等问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良。此外,尽管"零糖"概念流行,但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甜味剂认知有限,容易产生混淆,这需要行业加强消费者教育和透明标注。

  • 市场竞争激烈与产品同质化:随着功能糖和代糖市场的兴起,入局者增多,竞争加剧。中国功能糖生产企业数量已超过200家,市场从蓝海逐步转向红海。产品同质化问题显现,尤其在主流品类如赤藓糖醇等领域,价格竞争激烈。新兴品牌若缺乏独特技术或产品差异化优势,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 政策与监管风险:食品安全法规日益严格,如《食品安全法》和《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对糖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环保政策收紧,尤其是针对传统制糖中硫化工艺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此外,糖类产品的健康宣称受到严格监管,不当标注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餐饮用糖行业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可行性分析与案例参考

1、成功案例解读

  • 甘汁园:功能糖领域的标杆
    甘汁园作为中国功能糖的先行者,从姜汁红糖、梨汁冰糖等产品起步,逐步构建了全品类厨糖产品线。其成功关键在于:

    • 技术迭代:从硫化到碳化,再到纳米陶瓷膜技术,持续提升产品品质(二氧化硫含量降至2mg/kg以下);

    • 产品创新:针对细分场景开发空调姜枣茶、女性经期管理套装等产品,年均推出5-10款新品;

    • 渠道拓展:覆盖线下商超、电商及特通渠道(如酒店、茶饮),2023年销量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及30多个国家。
      据认证,甘汁园在2024年厨房用糖全国销量第一,年营收约4亿元,展示了功能糖领域的巨大潜力。

  • 徐福记:传统糖果的升级路径
    面对糖果产量下滑(2022年降至280万吨,同比下降8%),徐福记经过产品与渠道双重革新实现逆势增长。具体策略:

    • 产品升级:将酥心糖从64层提升至128层,优化口感;推出0糖版沙琪玛、牛奶酥等健康化产品;

    • 渠道精耕:与山姆会员店等新渠道合作,2025年春节售出新年糖桶40万桶,2026年订单锁定60万桶;

    • 快速迭代:每年以10%的速度推出新品,同时淘汰市场反响不佳的品类。
      雀巢集团于2025年3月宣布全资收购徐福记,印证了其商业模式的成功。

2、数据可行性支撑

  • 需求端可行性:中国糖业协会2025年1月数据显示,全国食糖销量达249.94万吨,同比增长47.18%,表明食糖消费基本盘依然稳固,消费者只是转向"更好的糖"。尚普咨询调研指出,厨糖市场份额虽不足千亿,但头部品牌甘汁园已实现销量第一,证明细分赛道可孕育规模企业。

  • 供给端可行性:功能糖产业链上游的技术进步(如纳米陶瓷膜、碳化工艺)使高品质糖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下游应用场景持续扩张,从饮料(如果汁、茶饮)到食品(烘焙、糖果),为功能糖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 投资回报可行性:根据酥糖行业预测,健康化、个性化、智能化成为主要投资方向,2024年酥糖线上销售额达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15%,预计2030年接近1200亿元。智能生产技术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投资者带来可观回报。

表2:餐饮用糖细分赛道可行性评估

细分品类 市场规模 增长率 创新空间 进入壁垒 投资价值
天然代糖
无糖饮料2025年达600亿元
高速
技术、资金
功能糖
百亿元级
中高速
中大
技术、专利
中高
稀有糖
目前占比低
潜在高速
技术、研发
中长期高
传统糖升级
千亿级(厨糖)
稳定
中等
品牌、渠道

创业者与投资者的策略建议

基于前述分析,为创业者与投资者提供以下务实策略,以应对流量、渠道、消费者及产品的变化:

  • 产品策略:健康化+功能化+场景化
    创业者应聚焦健康化与功能化产品创新,开发低GI、富含膳食纤维或添加特定营养素(益生菌、维生素)的糖制品。根据市场需求,可重点布局天然代糖(赤藓糖醇、甜菊糖苷)和稀有糖(阿洛酮糖),这类产品符合"清洁标签"趋势,增长潜力明确。同时,注重场景化创新,针对特定消费场景开发产品,如甘汁园的空调姜枣茶和女性经期套装,或旺旺牛奶糖针对婚庆场景推出的红豆味、红枣味产品。产品线规划上,可借鉴徐福记"快速试错、及时淘汰"的策略,每年以10%的速度推出新品,保留市场表现良好的产品。

  • 渠道策略:全渠道融合与特通深耕
    充分利用线上渠道(电商、社交电商)进行产品试销和品牌传播,同时重视线下渠道的差异化布局。一方面,可与山姆会员店、胖东来等新型零售渠道合作开发专供产品(如徐福记新年糖桶);另一方面,开拓特通渠道,如甘汁园切入酒店(丽思卡尔顿)、茶饮(蜜雪冰城)、餐饮(老乡鸡)等B端市场。实现"线上引爆口碑+线下稳定出货"的全渠道布局。

  • 流量策略:内容营销+IP赋能
    在流量获取上,应通过内容营销传递品牌理念,如科普不同糖类的健康知识、应用场景,建立专业可信的品牌形象。同时,考虑与经典IP合作或打造自有IP,实现情感联结。例如,乐百氏通过"0蔗糖AD钙奶"唤醒消费者童年记忆,同时注入健康升级理念。还可开发"食玩类"产品,如金多多"音乐棒棒糖"和中国旺旺的"QQ果汁软糖",实现"边吃边玩",增强社交传播属性。

  • 消费者策略:精准洞察与分层运营
    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分层,实施差异化运营。针对糖尿病患群体,提供真正低GI的糖替代品;针对健身人群,开发低卡、高纤维的功能糖;针对都市女性,设计便携、高颜值的冲饮套装。同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为产品迭代提供依据,如徐福记通过数据驱动,精准把握酸甜口味占比55%以上的市场趋势。

  • 技术策略:智能化生产与协同研发
    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具备技术壁垒的糖企,如拥有专利提取工艺、智能化生产线或独特配方研发能力的企业。甘汁园按GMP药品标准建设无菌车间,并牵头或参与起草40余种国标、行标,构建了专业壁垒。创业者则应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如纳米陶瓷膜过滤等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关注智能生产技术的应用,通过自动化、智能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当餐结语

餐饮用糖行业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健康化、功能化与高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传统食糖增长放缓的同时,功能糖与替代甜味剂正以8%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对于创业者与投资者而言,能否抓住这一轮产业升级机遇,关键在于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变化,构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消费者洞察为核心的产品与营销策略。只有那些将健康诉求与美味体验完美结合,并能够灵活应对渠道与流量变化的企业,才能在千亿级的餐饮用糖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共享行业增长红利。

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当餐优选,您身边的餐饮食材供应链伙伴。当餐为餐厅、酒店、茶饮、团餐、食堂等各类餐饮企业,提供涵盖蔬菜禽肉、米面粮油、调味料、饮料饮品及简餐原料等全品类食品一站式采购配送服务。依托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保障当餐食材品质与配送时效,让餐饮采购更省心,经营更高效。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当餐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餐网

当餐网链接地址: http://dangcan.com/shichang/5880.html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
当餐评论列表:
empty

餐饮食材网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