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食材网 当餐市场餐饮头条

同样做 “免费活动”,为啥有的奶茶店亏到闭店,有的却靠它月赚 10 万?

餐饮供应链:餐饮头条
食客: (11578)
食材: (5)
0

南方的春天一到,街头的奶茶店就开始排起长队,超市里的大瓶饮料也被频繁放进购物车 —— 饮料市场的 “黄金季”,从来都是营销大战的主战场。但比起简单的 “买一送一”“第二杯半价”,如今更厉害的玩法早已跳出 “卖产品” 的框架,转向了 “跨界打劫”:有人把饮料瓶变成广告位,有人让银行替用户付奶茶钱,看似 “免费送”“白吃亏”,实则赚得比以前更多。

同样做 “免费活动”,为啥有的奶茶店亏到闭店,有的却靠它月赚 10 万?

今天我们就从几个真实案例入手,拆解这种 “跨界营销” 的核心逻辑:为什么巨头敢把广告印在瓶身上?奶茶免费喝怎么还能赚钱?普通人开实体店,又该如何复制这种模式?

一、某碧的 “瓶身广告”:一瓶饮料如何让四方都赚钱?

前几天去超市买饮料,随手拿了一瓶 2 升装的某碧 —— 这种大瓶装常被家庭聚会、朋友聚餐选中,销量一直很稳。但这次注意到,瓶身侧面印着一个格外醒目的广告:“40 英寸智能电视免费送”,下方还跟着一行小字:“优酷会员 1 个月免费抽”。

一开始以为是商家的 “噱头”,但扫了瓶身上的二维码才发现,活动是真的:电视由某国内液晶电视品牌提供,会员由优酷赞助,所有购买这瓶某碧的用户,都能凭瓶盖里的码参与抽奖。我试着抽了一次,没中电视,却中了优酷的 1 个月会员 —— 虽然不是大奖,但心里确实多了点 “占便宜” 的开心,下次买饮料,可能还会优先选这一款。

这看似简单的 “瓶身广告 + 抽奖”,背后藏着一场 “四方共赢” 的生意:某碧、电视品牌、优酷、超市,甚至用户,都在这场合作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1. 某碧:不增加成本,却赚了 “两份钱”

对某碧来说,生产一瓶 2 升装饮料的成本是固定的 —— 原料、瓶身、包装、运输,这些成本不会因为印了广告而增加。但它却因此多了两大收益:

  • 第一笔:广告费。电视品牌要在某碧的瓶身打广告,自然要给某碧付费。以某碧的销量规模,哪怕每瓶只收 1 毛钱广告费,全国范围内的总收益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 第二笔:销量提升的利润。用户看到 “抽电视、抽会员” 的活动,哪怕知道中电视的概率低,也会更愿意买这瓶饮料 —— 毕竟 “抽奖不花钱,万一中了呢”。数据显示,这类 “带抽奖的广告瓶”,销量通常能比普通瓶提升 30% 以上。

更妙的是,用户中奖后,感谢的往往是某碧,而不是背后的电视品牌或优酷。比如我中了优酷会员,会觉得 “是某碧给的福利”,对品牌的好感度会提升,下次购物时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它。

以前某碧也常搞 “两瓶绑在一起降价” 的促销,看似 “降价吃亏”,实则利润没少赚。因为这类饮料的毛利率本身就高 —— 一瓶 2 升装某碧的成本大概 1.5 元,售价 5 元,毛利率超过 70%。就算降价到 “两瓶 8 元”(相当于每瓶 4 元),毛利率还是 62.5%,再加上销量翻倍,总利润反而更高。

现在加了 “瓶身广告”,相当于在 “降价促销” 的基础上,又多赚了一笔广告费,利润自然比单纯促销更可观。

2. 电视品牌:花小钱,做 “广覆盖” 的广告

这次在某碧瓶身打广告的电视品牌,当时还不太知名,甚至想 “叫板小米”—— 对它来说,最需要的就是 “让更多人知道自己”。

如果它选择传统广告渠道,比如电视广告、地铁海报,成本会非常高:一条 30 秒的地方台广告,一天就要几万块;地铁海报一个月的费用,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而且这些渠道的 “精准度” 不高 —— 看电视的人未必想买电视,路过地铁的人也可能只是匆匆一瞥。

但选择某碧的瓶身广告,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 成本低:某碧的销量大,分摊到每瓶的广告费很低,相当于 “以量换价”,花同样的钱,覆盖的人群比传统渠道多好几倍。
  • 精准度高:买 2 升装某碧的用户,大多是家庭用户 —— 而 “40 英寸智能电视” 的核心目标客户,正是家庭用户。把广告印在他们常买的饮料瓶上,相当于 “把广告送到了目标客户眼前”。

哪怕只有 1% 的用户看到广告后,去了解这个电视品牌,对它来说都是 “赚了”—— 毕竟比起 “没人知道”,“有人关注” 就是第一步胜利。

3. 优酷:零成本获客,还能 “转化付费”

优酷提供的 “1 个月会员”,看似是 “免费送”,实则成本几乎为零。因为会员服务是 “数字产品”,多一个人用,不会增加优酷的运营成本 —— 开一个会员账号,和开一万个,对它来说没区别。

但优酷能通过这个活动,获得两个关键收益:

  • 获客:用户要领取会员,需要下载优酷 APP、注册账号 —— 这相当于优酷用 “1 个月会员”,免费获得了一个新用户。如果用其他渠道获客,比如在应用商店买下载量,一个新用户的成本至少要 5 元以上,而用 “会员换用户”,成本几乎为零。
  • 转化付费:很多用户用了 1 个月免费会员后,会习惯看优酷的内容(比如独家剧集、综艺),到期后就会主动续费 —— 这就是 “试用转化”。数据显示,视频平台的 “免费会员试用”,付费转化率通常在 10%-20% 之间,也就是说,10 个免费用户里,可能有 1-2 个会变成付费用户,为优酷长期赚钱。

4. 超市:借活动 “引流”,带动其他消费

超市也是这场合作的 “隐形赢家”。某碧搞 “抽电视、抽会员” 的活动,会吸引更多用户来超市买某碧 —— 而用户来超市,不会只买一瓶饮料,大概率会顺便买蔬菜、水果、零食、日用品。

比如一个用户本来只想买瓶饮料,看到某碧的活动后,特意来超市购买,结果顺便买了 200 元的日用品 —— 对超市来说,这就是 “用一瓶饮料,带动了 200 元的其他消费”。

这种 “靠热门活动引流,带动整体消费” 的逻辑,超市最懂。所以很多超市会主动和品牌合作,搞各种促销活动 —— 因为最终受益的,不只是品牌,还有超市自己。

从某碧的案例能看出,优秀的跨界营销,从来不是 “一方吃亏,一方占便宜”,而是 “所有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载体方(某碧)赚了广告费和销量,广告方(电视品牌、优酷)赚了曝光和用户,渠道方(超市)赚了客流,用户赚了 “占便宜的开心”—— 四方共赢,才是这种模式能长久的核心。

二、奶茶店的 “免费玩法”:中小商家如何复制跨界逻辑?

某碧作为巨头,有足够的销量和渠道,能吸引电视品牌、优酷合作。那普通的中小商家,比如街头的奶茶店,该怎么玩跨界?

南方天气回暖后,奶茶店的生意就进入了旺季。我最近看到两家奶茶店的 “免费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完美复制了 “跨界共赢” 的逻辑,而且都赚了钱。

1. 模式 1:“买一送一 + 抽免费月卡”—— 看似 5 折,实则销量翻番

第一家奶茶店有 100 多家加盟店,主打 “平价奶茶”,一杯售价 10-15 元。它搞的活动是:“今天买一杯奶茶,送一张‘第二杯免费’代金券(下次可用),还能参与抽奖,10 人里抽 1 人,免费喝一个月奶茶”。

很多人觉得这是 “打 5 折”,甚至觉得 “免费喝一个月会亏本”,但其实店家算得很精:

(1)“买一送一”:看似让利,实则提升利润

首先,奶茶的成本很低。一杯基础款珍珠奶茶,原料(牛奶、茶、珍珠、糖)成本大概 3 元,包装(杯子、吸管、封盖)成本 0.5 元,总成本 3.5 元。售价 12 元,毛利率超过 70%。

搞 “买一送一”(用代金券下次免费),相当于用户花 12 元,能喝到两杯奶茶,平均每杯 6 元。此时每杯的利润是 6-3.5=2.5 元,虽然单杯利润比原价少了 5.5 元,但销量却能提升 —— 以前一天卖 100 杯,搞活动后能卖 250 杯,总利润从(12-3.5)×100=850 元,变成 2.5×250=625 元?不对,这里要算 “复购”:用户用代金券来喝第二杯时,大概率不会只喝一杯,可能会买其他产品。

比如用户第一次花 12 元买了一杯珍珠奶茶,获得代金券;第二次来用代金券,免费喝珍珠奶茶,同时可能会买一份 10 元的薯条(成本 2 元,利润 8 元)。此时,这个用户给店家带来的总利润是:第一次(12-3.5)=8.5 元,第二次(10-2)=8 元,总共 16.5 元,比用户两次都买奶茶(不搞活动)的利润(8.5×2=17 元)几乎持平,但用户的 “粘性” 更高了 —— 下次想喝奶茶,还会优先选这家。

而且 “买一送一” 的代金券,会刺激用户 “尽快使用”(比如券上写 “7 天内有效”),带动短期复购,让店家的销量更稳定。

(2)“免费喝一个月”:成本可控,还能造话题

活动里最吸引人的 “免费喝一个月奶茶”,其实有个前提:“限定一款基础款奶茶”。店家选的是 “原味奶茶”,这款奶茶的原料最普通,库存最足,成本也最低(3 元 / 杯)。

假设一个月 30 天,中奖用户每天喝一杯,店家的成本是 3×30=90 元。而参与抽奖的用户,需要先买一杯奶茶才能获得资格 —— 假设 100 人参与抽奖,店家能赚 100×(12-3.5)=850 元,拿出 90 元做奖品,净赚 760 元,还能靠 “免费喝一个月” 的话题吸引更多人来参与。

更重要的是,中奖用户每天来喝奶茶,大概率会带动身边的人消费。比如用户每天来喝免费奶茶,会拉着同事一起,同事可能会买一杯 15 元的水果茶(成本 4 元,利润 11 元)—— 一个中奖用户,可能会给店家带来额外的 “人脉消费”,这笔利润远超过 90 元的成本。

这家奶茶店靠这个活动,单店月销量从 3000 杯涨到了 5000 杯,总利润提升了 40%—— 看似 “免费送”,实则是 “用小成本换大销量”。

2. 模式 2:“银行买单,免费喝奶茶”—— 零成本引流,精准获客

第二家奶茶店是个单店,开在写字楼楼下,主打 “上班族奶茶”。它搞的活动更直接:“持某银行信用卡,关注银行公众号,即可****一杯奶茶(任选款)”。

很多人好奇:奶茶不要钱,店家怎么赚钱?答案是:银行替用户付了钱。

(1)银行为什么愿意买单?

对银行来说,“免费送奶茶” 是一笔 “低成本的获客生意”。银行的核心需求是:拉新用户(开信用卡)、促活老用户(用信用卡消费)、增加公众号粉丝。

以前银行想拉新,可能会搞 “开卡送拉杆箱”“开卡送加油卡” 的活动,但这些礼品成本高(一个拉杆箱成本 50 元),而且容易被 “羊毛党” 盯上 —— 有人开卡领了箱子就注销,银行没赚到钱,还亏了成本。

而和奶茶店合作,成本低、精准度高:

  • 成本低:一杯奶茶成本 4 元,银行给奶茶店每杯 5 元(让店家有 1 元利润),1000 杯奶茶才花 5000 元。
  • 精准度高:奶茶店开在写字楼楼下,领奶茶的都是上班族 —— 这正是银行信用卡的核心目标客户(有稳定收入,消费能力强)。
  • 能促活:用户要领奶茶,需要 “持信用卡 +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后,银行可以推送信用卡优惠(比如 “周末吃饭打 8 折”),刺激用户用卡消费;如果用户没有这家银行的信用卡,可能会为了免费奶茶去开卡(虽然概率不高,但总有一部分人会开)。

对银行来说,花 5000 元,能获得 1000 个 “上班族粉丝”,还能促活老用户,比 “送拉杆箱” 划算多了。

(2)奶茶店的 “隐形收益”

奶茶店看似 “只赚 1 元 / 杯”,但其实有两个更大的收益:

  • 零成本引流:银行会在自己的公众号、APP 上宣传 “去 XX 奶茶店领免费奶茶”,相当于银行帮奶茶店做了免费广告 —— 很多原本不知道这家奶茶店的上班族,会因为 “免费奶茶” 特意来店里,店里的客流量一下子就涨了。
  • 带动附加消费:用户来领免费奶茶时,可能会觉得 “只领一杯不好意思”,或者想 “喝杯更好的”,于是会加钱升级(比如免费的是原味奶茶,用户加 3 元换水果茶),或者买一份小蛋糕(利润更高)。比如 100 个领免费奶茶的用户里,有 30 个加钱升级,20 个买了小蛋糕,店家能多赚 30×3 + 20×8= 250 元(小蛋糕成本 3 元,售价 11 元,利润 8 元)。

而且这些用户领过免费奶茶后,会对这家店有印象 —— 下次想喝奶茶,可能会主动来买,成为 “长期客户”。

这家奶茶店靠和银行的合作,每天多了 50 个客流,月利润提升了 30%,还没花一分钱广告费 —— 这就是中小商家跨界的精髓:不用找大巨头,找身边有互补需求的伙伴,就能实现 “共赢”。

三、跨界营销的核心:不是 “噱头”,是 “精准匹配”

从某碧的瓶身广告,到奶茶店的免费活动,我们能发现,所有赚钱的跨界模式,都离不开三个核心要素:三方共赢、载体适配、需求互补

1. 三方共赢:少一方都玩不转

跨界营销不是 “一方求着另一方合作”,而是 “大家都能得到好处”。这里的 “三方”,通常是:

  • 载体方:比如某碧(饮料载体)、奶茶店(奶茶载体)—— 需要的是销量、收入、客流。
  • 合作方:比如电视品牌、优酷、银行 —— 需要的是曝光、用户、转化。
  • 用户:需要的是 “实惠”—— 抽奖、免费、优惠。

少了任何一方的利益,模式都走不通。比如某碧如果只收广告费,却不给用户抽奖,用户不会多买,销量上不去,电视品牌的广告也没效果,合作就会失败;奶茶店如果让银行买单,却不让用户关注公众号,银行没赚到粉丝,下次就不会再合作。

所以设计跨界方案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能给合作方什么?合作方能给我什么?用户能得到什么?” 三个问题都有答案,再谈合作。

2. 载体适配:选对 “广告载体”,事半功倍

“载体” 就是用来打广告、做活动的产品或场景,比如某碧的饮料瓶、奶茶店的奶茶、打火机、口香糖。选载体的核心,是看三个维度:

(1)高频消费:用户接触次数多

比如饮料、口香糖、打火机,都是用户经常买、经常用的 —— 饮料每天都可能喝,口香糖饭后会嚼,打火机烟民每天都用。高频消费意味着 “广告曝光次数多”,合作方更愿意花钱。

反之,低频消费的产品(比如家电、家具),就不适合做载体 —— 用户几年才买一次,广告印在上面,曝光次数太少,合作方不会愿意。

(2)覆盖人群广:能触达更多目标客户

某碧的饮料,覆盖男女老少;奶茶店的奶茶,覆盖上班族、学生;打火机覆盖烟民 —— 这些载体的用户基数大,合作方的广告能触达更多人。

如果载体的覆盖人群太窄(比如某小众品牌的有机蔬菜,只在高端超市卖,用户都是高收入人群),合作方(比如平价化妆品品牌)就不会合作 —— 因为目标用户不重合。

(3)用户接受度高:不引起反感

没人喜欢 “硬广”,但如果广告藏在 “有用的产品” 里,用户就不会反感。比如饮料瓶上的广告,用户买的是饮料,广告是 “附加品”;免费的口香糖上印广告,用户拿的是免费口香糖,广告是 “交换条件”。

反之,如果在 “用户反感的地方” 打广告(比如在公益海报上印商业广告),就会引起用户反感,反而伤害品牌。

3. 需求互补:合作方的目标用户要重合

跨界不是 “随便找个伙伴”,而是找 “目标用户一样” 的伙伴。比如:

  • 某碧(家庭用户)和电视品牌(家庭用户):目标用户重合,广告效果好。
  • 奶茶店(上班族)和银行(上班族):目标用户重合,获客精准。
  • 口香糖(用餐人群)和餐饮店(用餐人群):目标用户重合,引流有效。

如果需求不互补,合作就会失败。比如我之前见过一家 “小众零食品牌”,想和 “豪华汽车品牌” 合作,在零食包装上印汽车广告 —— 结果零食卖不出去,汽车广告也没效果。因为零食的用户是学生、年轻人(消费能力低),豪华汽车的用户是中年人(消费能力高),目标用户完全不重合,广告打了也白打。

四、普通人如何复制:3 步落地跨界营销

不管你是开奶茶店、便利店,还是做小品牌,都能按照这三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跨界伙伴:

1. 第一步:明确自己的 “核心需求”

先想清楚,你最需要什么?是销量太低,想提升销量?是客流太少,想引流?还是品牌没名气,想增加曝光?

比如:

  • 便利店销量低,核心需求是 “提升销量”。
  • 新开的咖啡店,核心需求是 “引流”。
  • 本地的面包品牌,核心需求是 “增加曝光”。

明确需求后,才能找 “能满足你需求” 的合作方。

2. 第二步:筛选 “互补需求” 的合作方

根据你的需求,找 “需要你帮助” 的合作方。比如:

  • 如果你需要 “提升销量”:找需要 “曝光” 的合作方,比如本地的新品牌(需要打广告)、线上平台(需要引流)。比如便利店可以和本地的新零食品牌合作,在便利店里摆零食的广告,零食品牌给便利店付广告费,还能搞 “买零食送饮料” 的活动,提升便利店销量。
  • 如果你需要 “引流”:找有 “用户基数” 的合作方,比如银行、电影院、KTV。比如咖啡店可以和电影院合作,“买电影票送咖啡店 5 元代金券”,电影院的用户会来咖啡店消费,咖啡店也给电影院带来更多票房。
  • 如果你需要 “增加曝光”:找 “覆盖人群广” 的合作方,比如超市、快递点。比如面包品牌可以和快递点合作,“快递员送快递时,附赠面包店的优惠券”,快递点的用户会看到优惠券,面包品牌的曝光就增加了。

筛选合作方时,优先找 “身边的小伙伴”—— 本地的银行、电影院、快递点,比大公司更容易合作,成本也更低。

3. 第三步:设计 “共赢方案”,测算成本

找到合作方后,不要只说 “我想和你合作”,而是说 “我能给你带来什么,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并算出具体的 “收益”。

比如你开了一家奶茶店,想和本地的电影院合作,可以这样说:“我给你提供 100 张‘奶茶 5 元代金券’,你可以送给买电影票的用户,能提升你的电影票销量;你在电影院的海报上印我的奶茶店地址,帮我引流。我算了一下,你的用户用代金券来我店里,我每杯能赚 3 元,你每卖出一张带券的电影票,票房能多 5 元,咱们都赚钱。”

方案里要明确:

  • 你给合作方的好处:比如代金券、广告位、用户。
  • 合作方给你的好处:比如曝光、客流、销量。
  • 成本测算:比如你提供 100 张代金券,成本多少?能带来多少客流?合作方需要付出什么成本?能得到多少收益?

把 “好处” 和 “成本” 算清楚,合作方才会愿意和你合作。

五、当餐结语:跨界不是 “高大上”,是 “接地气”

很多人觉得 “跨界营销” 是巨头的游戏,其实不是。某碧的瓶身广告,本质和 “打火机印广告”“口香糖免费送” 没区别;奶茶店的免费活动,本质和 “小超市和快递点合作送优惠券” 是一个逻辑 —— 核心都是 “找对伙伴,互相帮忙,大家都赚钱”。

南方的天气越来越暖,饮料和奶茶的旺季才刚刚开始。如果你是做实体店的,不妨试试找身边的合作方:和银行合作送免费产品,和电影院合作搞联合促销,和本地品牌合作打广告 —— 说不定就能靠 “跨界”,把生意做得更火。

最后提醒一句:不管是商家还是用户,都要理性看待 “免费活动”。商家不要为了搞噱头而亏本,用户不要为了 “免费” 而过度消费。毕竟,好的营销,从来不是 “一方吃亏”,而是 “大家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当餐优选,您身边的餐饮食材供应链伙伴。当餐为餐厅、酒店、茶饮、团餐、食堂等各类餐饮企业,提供涵盖蔬菜禽肉、米面粮油、调味料、饮料饮品及简餐原料等全品类食品一站式采购配送服务。依托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保障当餐食材品质与配送时效,让餐饮采购更省心,经营更高效。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当餐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餐网

当餐网链接地址: http://dangcan.com/canyin/5766.html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
当餐评论列表:
empty

餐饮食材网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