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食材网 当餐市场餐饮头条

为什么云南的餐饮品牌很难全国化?

餐饮供应链:餐饮头条
食客: (3561)
食材: (37)
1
昆明人吃米线,是从不问“你吃过没有”的。
问的是:“走,我们去吃哪家?”
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信仰,就像早上要来碗老牌豆花米线,下午要喝冰镇酸梅汤,晚饭后要吃顿烤洋芋、牛干巴。
但如果你把这份信仰,试图打包成一个品牌,卖到全国,事情就变得奇怪起来了。
为什么?
不是味道不行,也不是消费力不行。
是云南的餐饮,天然就很“本地”。
而本地,是一种温度,也是一种局限。
我认识一个开烧烤店的老兄,昆明人,在五华区干了十年,终于开出了第三家店。他请我喝酒那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昆明的胃太挑了。”
但他没说的是,他也只敢做昆明人的胃。
不是没想过去成都,去重庆,甚至去北京试试。
可就是不敢。不是技术不行,是文化出不去。
他的那套“口味微调+二次发酵+烤红薯+啤酒冰镇桶”,在昆明人心里是“下酒神技”,但放在外地人眼里,可能就成了“多此一举”。
所以,云南餐饮品牌想要“全国化”,其实是一场文化迁移的豪赌。
而我们输不起,也不太会赌。

01

“土得很美,却不易复制”
你说建水烧豆腐,全国也有人模仿过。
可一出建水,就没那个炭火香,也没那个老豆腐的豆香了。
你说傣味过桥米线,隔壁贵州也做,海南也开店了。
可傣味讲的就是“鲜辣酸爽”,配菜要山捡的,辣椒要石臼捣的,锅底是三道火熬的,随便换一点,就走了味。
有一次我在深圳吃一家打着“西双版纳风味”的米线店,老板是潮汕人。
我点了碗“撒撇牛肉米线”。
端上来的一刻,我就知道这事不妙。
牛肉是泡椒牛柳,米线是细白干粉,酸味是瓶装醋,撒撇是啥味我没吃出来,反正我最后夹着一个香菜段问老板:“你们这个,撒撇是哪里来的?”
他笑笑说:“那个嘛,我们用的是湘菜的酱料,稍微调了一下。”
我那天一口没吃完,转身去找了家湘菜馆。
你说,这种品牌,怎么全国化?
不是品牌不努力,是灵魂跟不上。

02

云南太少那种“能吹”的老板
你去看海底捞、西少爷、巴奴、喜茶、瑞幸——哪个背后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创始人?
不管真假,先讲出来了,品牌就活了。
但云南很多做餐饮的老实人,一开口就把全国市场的热情浇灭了。
“我们就想把家乡味道做出来。”
“我们不打算扩张太快,先把质量搞好。”
“我们不懂营销,也不打广告。”
听起来是种踏实,其实是种“沉默的自我设限”。
你不说,我不信。
你不吼,我看不见。
你不吹牛,我就当你不牛。
这年头,全国化不是靠产品本身“长脚”,而是靠创始人“伸腿”。

03

地理孤岛效应
还有个难点,说起来有点伤感。
云南的“地理孤岛效应”太明显。
你看四川火锅、湖南米粉、江西拌粉,哪一个不是靠“邻省复制”一路打出来的?
可云南,一出省就是大山。
南边是东南亚,北边是贵州,东边是广西西线,西边是缅甸。
哪怕你把云南菜做得再好,周边市场就是支撑不起来。
你说要去北京、上海试试?物流成本、运营成本、认知成本、口味磨合成本,样样压着你。
你去看看那些“想走出去”的云南品牌,大多数都卡在二三家直营店、加盟放缓的阶段。
走不出去,不是腿短,而是路太远。
那有没有例外?
有,比如桥香园、阿诗玛、滇池人家等。
但你仔细观察,它们成功的底层,不是产品能打,而是:标准化能力强,复制门槛低。
换句话说,是“云南性”不那么强。
要想走出去,首先要“去云南化”。
这听起来让人有点伤感,但商业的世界就是这样子。
你要的是规模,是利润,是品牌势能。
可消费者要的,是口味,是便利,是听过名字的安全感。
这之间,永远有一道槛。
说到底,云南餐饮品牌想要全国化,不是不能,而是:
你敢不敢从“家乡味”变成“产品力”?
你能不能从“手工现做”变成“工艺复制”?
你愿不愿从“情怀餐饮”转型成“资本模型”?
这三问,每一个都致命。
不是不爱家乡,而是你要走出去,就得有换装的勇气。
当然,也不是说云南品牌不该坚持本地味道。
恰恰相反,那是我们的底牌。
但你得学会打底牌的方式。
有时候,改变姿态,是为了让别人听见你的味道。

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当餐优选,您身边的餐饮食材供应链伙伴。当餐为餐厅、酒店、茶饮、团餐、食堂等各类餐饮企业,提供涵盖蔬菜禽肉、米面粮油、调味料、饮料饮品及简餐原料等全品类食品一站式采购配送服务。依托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保障当餐食材品质与配送时效,让餐饮采购更省心,经营更高效。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当餐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餐网

当餐网链接地址: http://dangcan.com/canyin/5733.html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
当餐评论列表:
empty

餐饮食材网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