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预制菜产业的三重逻辑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文件不仅厘清了一直含糊不清的“预制菜”概念,更强化了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对预制菜生产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质量管理要求。此前沸沸扬扬的争吵和质疑,也暂时告一段落。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关键期。2023年,预制菜作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虽未在文字上强调“预制菜”三个字,但却以具体条款的形式完成了对这一概念的诠释。
比如,“推进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提升,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等说法,无一不是对预制菜产业的具体部署。应当承认,预制菜产业发展至今,不仅被公认是食品加工和餐饮流通的新兴力量,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引擎。
新市场
技术进步在商业上的投射
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为农业提供新形态,二者的结合由来已久,但近年兴起的预制菜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就是因为其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从产品形态上,均实现了对传统食品加工业的超越。
先看生产方式,预制菜通常采用现代化的标准流水线作业,对食材进行预处理,如切割、腌制、配比等,然后进行科学包装,以便消费者通过简单的加热或烹饪步骤即可食用。而传统食品工业则可能更侧重于食品的深加工,如罐头、熟食、调味品等,这些产品虽然也便于保存和食用,但并不包含食材的初步加工过程。
再看产品形态,预制菜的产品往往是半成品状态,需要消费者在家完成最后的烹饪过程,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烹饪乐趣。相比之下,传统食品工业的产品多数是已经完全烹饪好,可以直接食用的成品。
可以说,生产、保鲜、物流、信息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在预制菜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优化了供应链管理,促进了行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然而,如果没有庞大的市场需求,那些技术进步就只能局限在实验室内。正是市场对预制菜的强烈需求,才催生了相关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传统食品工业的产品虽然也追求便捷和美味,但在满足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方面可能不如预制菜灵活。而预制菜的出现,更加贴近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城市中忙碌的上班族和年轻一代,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快捷、方便、营养且具有一定品质感的食品。
新需求呼唤新产品,新产品“投喂”新需求。在这里,技术与商业如“鸟之两翼”相互成就,共同引领着预制菜产业平稳发展。
新业态
迷人的“第六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二产业的食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餐饮服务业越来越兴盛,其附加值越来越高,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产品本身的价值占比不断降低,农民和从事种养业的农业企业越来越不赚钱。
东京大学教授、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第六产业”,或许能为我们破解这一问题带来启示。所谓“第六产业”是指通过农业(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一头连着产地,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由于结合了第一产业的原材料生产(如蔬菜、肉类等农产品),第二产业的加工制造(将原材料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如配送、销售、售后服务等),预制菜可被视为第六产业的一个典型代表。
正因为意识到预制菜是农产品食品化的新途径,是以工业手段抓农业的有效载体,无论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还是农业基础雄厚的山东省,都迅速采取行动。从2020年起,广东创造性地采取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全国第一”措施: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促进预制菜从企业探索走向政府推动;省政府真金白银支持建设11个预制菜产业园,打造大湾区预制菜产业高地等等。
而凭借食品加工产业发达优势,山东在这一“新赛道”上也不遑多让。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37万家,其中山东的相关企业就有8257家,位居全国第一。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以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通过品牌化运作,提升了预制菜的市场竞争力。
一些地方以产业园为依托,将传统的农业合作社通过引入加工和销售环节,实现了从单一农业生产向多元化经营的转变。合作社种植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然后建立加工厂进行初步加工,并通过线上平台或线下店铺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全国各地的预制菜打法虽各有千秋,但发力点却是一致的。第一产业上,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第二产业上,研发和采用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提高预制菜的品质和生产效率。第三产业上,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确保预制菜能够快速、新鲜地送达消费者手中。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市场营销,提供优质的服务。
实践表明,中国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第六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
新机遇
县域经济迎来天赐良机
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当前,县城在吸引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方面确实面临诸多挑战,如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然而,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描述了一个经济体中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现象。在这个模型中,农业部门通常劳动力过剩,生产效率低下,而工业部门则相对高效,有较高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工业部门转移,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的现代化和增长。
中国县域经济的根基在于第一产业,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在各基层区域内二三产业逐步成为取代第一产业成为经济支柱的过程。而预制菜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加工行业,通过推动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进而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格局。
首先,预制菜产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供应,包括蔬菜、肉类、粮食等,这促使农业生产者增加产量,扩大种植面积。
其次,为了满足预制菜产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农业生产者可能会采用更高效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种效率的提升有助于释放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使他们有机会转移到工业部门。同时,由于预制菜产业往往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这有助于整合农业和工业,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更为紧密的农工互动关系。
再次,预制菜的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吸引农业人口转移到这一行业工作。通过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工业部门的工作要求,从而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最终,由于预制菜产业通常提供比传统农业更高的工资,农民转移到这个行业后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然,这种转变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的优化。
鉴于预制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潜力,政府需要充分发挥预制菜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链价值、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有理由相信,随着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也将为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这些收入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从而带动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
技术路径上,可取;商业模式上,可行;助农效果上,可见可知可感……这就是支撑预制菜产业发展的三个底层逻辑。
当餐网温馨提示: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当餐食材供应链11FRESH当餐菜市场,当餐网11FOOD十一食品中央厨房、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饭堂承包、配餐送餐等业务;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农贸市场、厂企饭堂、冻品批发、预制菜、餐饮门店等客户;是餐饮供应链和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冷链食品、餐饮连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当餐网(www.dangcan.com)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当餐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