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食材网 三餐饮食吃货达人

地方菜谱与家庭甜点调配出别样和谐美食

当餐:吃货达人
食客: (1733)
食材: (49)
0

家的味道,究竟是什么?当我站在厨房里,闻着锅中飘出的袅袅香气,这个问题总会浮现在脑海。或许,家的味道就是那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是奶奶过年时做的狮子头,是妈妈亲手制作的牛肉酱,这些食物承载着我们最深的记忆与情感。

近日,一部名为《寻味》的话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讲述了隔绝多年的海峡两岸家庭,通过一碗牛肉面重新找回“家”的故事。

这不禁让我思考:在中国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美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味蕾享受,成为联结亲情、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

1、寻味记忆,回家的滋味

味觉与记忆紧密相连,某种特定的滋味往往能瞬间将我们带回童年。就像剧中的李金标,带着母亲做面的味道,在台湾开了面馆。或许是为了寻找那份失去的家的味道,也或许是为了让自己在异乡有所依靠。

台湾导演李宗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奶奶离世后,狮子头的味道也随之消失。

直到多年后,我哥哥的南京媳妇做了一道狮子头,一尝,竟与奶奶的味道一模一样,那瞬间,家的味道又回来了。”这就是“回魂”的魔力,一口下去,仿佛时光倒流,亲人重聚。

演员曾黎也有类似经历。小时候远离家乡求学时,妈妈会将手工制作的牛肉酱装在饼干盒里寄过来。“每次打开饼干盒子,还没吃到嘴里,就已经闻到了妈妈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2、非遗美食,“绝绝子”的舌尖甜蜜

而在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中,那些传统糕点小吃更是地方文化的精髓所在。与记忆中的家常味道不同,它们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城市的味道标签

在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来自山东的特色美食将呈现一场非遗饕餮盛宴。从德州的益和成糕点到淄川年糕,从临清由家喜铺糕点到宫廷御品杨八件,每一款都堪称“深藏不露”的“宝藏小吃”。

德州益和成糕点始创于1892年,历经五代传承,融合京津济三地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其代表产品蜜三刀、马蹄酥、蜜蜂糕色泽鲜艳,造型优美,松酥可口,甜而不腻,绝对是“一秒回购”的“长肉预警”美食。

而清油盘丝饼这道老济南人俗称的“一窝丝”,更是技艺的巅峰。每一个盘丝饼都是由一根面抻成1024根可穿过针眼的细丝,绕指成型,用清油半煎半炸

难怪连梅兰芳、尚晓云、奚啸伯等戏曲名家都对其爱不释口!

表皮酥脆,内芯绵软,丝丝香甜,绝对是“米其林级别”的地方小吃。

3、灵魂调料,家的味道的密码

无论是家传菜谱还是非遗美食,背后都有着“灵魂调料”和独特工艺的支撑。

淄川黍米年糕中,黍米的黏与小枣的甜相互配合,诠释出最完美的味觉体验。当木柴填入灶膛,等待火焰与时间的绵长交流,醇厚迷人的年糕香气四溢开来,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老味道。

清油盘丝饼的制作更是对耐心与技艺的极致考验。从抻面到成型,每一步都需要精湛的手艺。这些看似简单的甜点背后,承载的是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传承

4、甜蜜传承,现代创新

随着时代发展,这些传统美食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五莲地瓜悠如今已开发有便携装、茶点装、礼品装等,让这道特色非遗小食走入大众生活。

滨州塘坊岐鸣斋糕点的第五代传承人赵玉森,在传承祖训“用实心用实料,用良心做点心”的也在配方原料、手工制作、用油烹炸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

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传统以更适合现代生活的方式存在。正如《寻味》这部话剧所传达的:时代变迁,但家的味道永远不变,它会一直在那里,等待我们去寻找、去品味

无论是家的味道还是地方特色小吃,都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舌尖上的享受,也是心灵的慰藉,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慢下来,捡起老一辈的食谱,或者走进一家传统小吃店,品尝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美食。或许,在寻味的过程中,我们能找回失落已久的家的味道,也能与自己的根源重新连接。今天也要好好吃饭呀。

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餐饮食材供应链/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当餐网中央厨房、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饭堂承包、配餐送餐等业务;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农贸市场、厂企饭堂、冻品批发、预制菜、餐饮门店等客户;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冷冻食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冷链食品、餐饮连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当餐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餐网

本文的链接地址: http://dangcan.com/post-1501.html

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
当餐评论列表:
当餐点评(0)
empty

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